何以中国丨档案里的非遗故事第四期:天津面塑
2025-08-27 10:17 来源: 阅读量:0
【档案里的非遗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特别是春节及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点燃了非遗传承的火焰。为此,河西区文化馆与区档案馆共同打造推出线上栏目“档案里的非遗故事”。
此次合作以档案为媒,以非遗为介,通过挖掘河西文献中的非遗记忆,用原始史料的视角重新讲述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那些藏于卷宗里的匠人笔记、记录在胶片中的工艺流程、封存在文献里的传承故事,都将在此一一呈现。栏目将带领观众翻开档案长卷,聆听泛黄纸页间的非遗回响,在档案的记载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历史脉络里读懂非遗文化的厚度与广度。我们期待以档案为钥匙,打开非遗历史的大门,让更多人通过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古老技艺在档案的见证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本期为第四期。
面塑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造型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面塑产生的具体年代虽已不可考,但它的起源根植于中国早期的民俗节日。到了宋代,经济发展直接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饮食日益精巧繁复,以面塑形也成为当时民间很流行的习俗 。据宋朝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当时的“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并且 “蒸作面行”卖的有“四色馒头……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寿带龟仙桃、子母春茧、子母龟、子母仙桃、圆欢喜、骆驼蹄、糖蜜果食、果食将军……”等。

王玓作品《鹊桥相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精美的面塑伴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 。逢年过节,巧手的人们会用面粉做成各式各样的 “面花”,包括龙凤、生肖、鱼等动物奇兽,瓜果、莲蓬、石榴等花卉果实,或祭献神灵,祈求来年丰衣足食、万事如意,或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相互馈赠。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也会以此来装点气氛,寄托心愿。明清时期,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性的装饰面花,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存在,成为民间艺人走街串巷、赚钱谋生的工艺品 。清咸丰年间,山东菏泽穆李庄面塑艺人以捏面人谋生,身背工具箱走南闯北,将面塑技艺带向了全国,对后来的面塑名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津地临京畿,处九河下梢,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艺人汇集于此,凭手艺谋生计,面塑技艺也由此流入天津 。关于天津的面塑制作文字始见于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 《清稗类钞》,其中写道 “近几所传捏粉之术,匠心独运,鬓眉毕现,虽油画、铅画、毛笔画等,方之蔑如也。其法取面粉一团,与求画者对案坐,目不转瞬,私自于袖底捏其形状,捏成取出,则面部上之一凹一凸,一纹一缕,无不纤微适合”。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天津面塑制作技艺于2017 年列入第四批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 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已传至第四代传承人。

张亚杰作品《海棠依旧》
天津面塑形成于民国时期,一名山东菏泽李姓面塑艺人(历史原因,姓名、生卒不详)走南闯北,将菏泽面塑技艺带到天津。第二代传承人雷连吉1927年生于天津的中产之家,青年时期学习建筑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烫样)时,设想制作一些小巧人物放置其中会增加模型的立体程度和可观性,后遇面塑艺人,见到面塑的大小以及精巧程度很是合适,遂同面塑艺人订购,可所作人物都不能满足自己所设想的搭配效果。就下定决心自己学习制作面人,可惜民间艺人非常保守,几次学习都未如愿,无奈之下只能自己摸索。后机缘巧合下与李姓面塑艺人学得菏泽面塑的制作方法。至1947年,雷连吉技法精熟后把面人加装于建筑场景当中形成特有的案头布景面塑作品,作品由单一的面人变成了有情有景的工艺品。他的作品精巧宜人,情景相合,布局巧妙,注重形神,使得面塑作品更加的典雅、精巧,文化气息浓郁。一时间喜欢的人非常多,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天津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表现手法和表现技法日臻完善。初步形成天津面塑的特征。
1979年改革开放后,雷连吉开始授徒传授天津面塑的技法,先后教授第三代传承人王玓和雷晓蕾两位学习天津面塑,其中王玓学习的同时开始了对面塑材料的研制与改良,改进了传统的面塑技法,采用无支撑的重心法制作作品。对于天津面塑的流派形成和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技法工艺上的另辟蹊径使中国面塑门类增加了一个新的流派—天津面塑,给这门古老的造型艺术以新的生机。她的作品清雅宜人,温馨明净,精巧优雅,新颖细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极富感染力和艺术个性,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观众中,她的的作品都极受欢迎。她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2001年,她的面塑艺术被“首届中国(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天津民间艺术“新三绝”之一。
1999年在少年时期就从外祖父和母亲的口传心授中学习面塑技法的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正式师从王玓学习天津面塑,其作品清新淡雅、飘洒灵动,意境悠远,线条流畅,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受各界朋友的喜爱。并借鉴惠山泥人的造型特点,创作出吉祥娃娃面塑系列,造型圆润可爱,色彩强烈突出,寓意吉祥喜庆,线条流畅自然,使津式面塑又增添一个新的特色作品题材。他在2005年后先后多次随国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展览,并在天津老年大学,市民学校,中职学校,幼儿园,少年宫等地方讲授传播天津面塑,致力于天津面塑的传播推广。

第三代传承人王灼正在制作天津面塑

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正在制作天津面塑
天津面塑的制作技艺
天津面塑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两者按比例配比,再添加多种自行配置的面塑保湿剂、抗氧化剂等,调制成面团,饧置一段时间后蒸制成熟,静置7—10 天,待面团缓和劲力后便可用于制作。传统面塑面团调制时会加入蜂蜜和研磨成粉末状的药材,但因药材本身的颜色和研磨精度问题,制作出的面团颜色暗淡偏黄,通透感不强 。为改进天津面塑的材料特性,传承人先后走访医学和化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使用现代化工原料代替传统中药材来进行防腐,最后使面团具备了完美的可塑性、通透感及长久的保存性等功能。精巧的构思和造型设计是天津面塑的一大亮点。塑造时,由人物头部开始,取一团大小适宜的面团,揉成人物头部,所取面团可大但不宜偏小,因面塑不同于泥塑,增加材料会影响面塑的整体性。塑造时需使用不同尺寸的雕塑刀,或按或挑或勾勒出人物的眉眼口鼻。头部完成后,继续塑造人物身体,身姿或站或坐,头身比例为 “站七坐五盘三半”。人物服饰的表现是天津面塑的重要内容。天津面塑材料“薄、透、润、秀”的特性突出了人物服饰的层次和质感,细节表现极佳,在表现纱丝等方面尤为独到。
除服饰外,人物的发型、配饰、神态无一不彰显着天津面塑精致典雅的追求。人物的头发由黑色面团捏制,发丝由雕塑刀刻画而成,在人物头顶、头侧或脑后凸起一块面团,盘绕成髻,发式包括 “飞仙髻”“螺髻”“朝天髻”“随云髻”等;各种精细的配饰道具增加了人物细节的刻画,例如仕女头上的发簪、贾宝玉佩戴的璎珞、藏族少女的项链等。制作这些小的配饰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传承人的精巧构思,如制作人物所带项链时,利用梳子在细长条的面团上划过,自然的将面团分割,形成项链上圆润的珠子。

王玓作品《春日放鸢》

正在雕刻中的天津面塑
在传承人的雕刻下,天津面塑其形微,其技精,其艺绝,其神传,其所塑小而其蕴含极深。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精巧构思与心境表达,秉持着华夏民族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协调统一的传统,将民间面塑由市井趣味上升为雅而不俗的清供,流露出一种亲切温润之美,将东方的唯美与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技艺基因的集中展现,亦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传统美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