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善河西 >> 善闻河西 >> 新闻纵揽

【媒体看河西】《今晚报》:创新工作机制 化解“家门口”矛盾纠纷


2024-04-19 09:01 来源: 阅读量:1112

  原文如下:

  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人民调解成功案件数位居全河西区第一,调解成功率与群众满意率均为100%。河西区东海街道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涵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们的辛勤努力。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在专职人民调解员范春藻的带领下,海涵调解室的调解员们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影响力,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维护辖区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赢得了居民们的广泛赞誉。

  融合情理法 化解新型纠纷

  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渐普及,老旧小区内汽车充电桩安置及汽车充电引发的问题逐渐凸显。辛女士买的一楼房子进行装修,当她想修改一下窗户的高度时,却发现在窗户外墙上装有一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她认为,这不但影响其装修进度,还给她的生活带来安全隐患。这个充电桩是4楼居民刘女士安装的。她多次找到刘女士进行沟通,希望把充电桩转移。多次沟通未果后,她希望调解员帮助解决此事。

  海涵调解工作室受理这起纠纷后,指派专职调解员赵津深入矛盾所在微网格,与网格员实地观察充电桩位置,并去4楼刘女士家入户访谈。刘女士态度激动,称充电桩在安装的时候经过前房主同意。她和老伴都是残疾人,没有经济能力再对充电桩进行调整了。

  考虑到双方正在气头上,赵津与社区调委会调解员葛红协调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管理人员、专业供电安装人员及楼栋志愿者组成一支调解团队,共同制定调解工作方案。

  按照工作方案,调解团队分成两组,采取“背靠背”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他们先安抚双方情绪,然后从情理法的角度展开调解。对于刘女士一方,调解团队以法切入,表示虽然理解她目前的心情,但是把充电桩安装在他人的墙壁上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且刘女士的充电桩接入端存在“飞线”问题,对于社区的消防安全也存在隐患。在大量事实面前,刘女士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态度,表示愿意配合整改。

  对辛女士一方,调解团队从安抚情绪入手,同时把刘女士家庭情况以及经济状况向辛女士进行说明,又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角度,劝说辛女士同意刘女士过段时间再转移充电桩。辛女士表示既然自己已经开始装修了,愿意帮助刘女士将充电桩挪到合适的位置。

  在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充分的“背靠背”沟通之后,调解团队在时机成熟之后组织双方展开了“面对面”现场调解。通过在场人员的不懈努力,双方逐渐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矛盾迎刃而解。经过双方同意,由物业现场确定在楼门口的停车位安装新的符合规定的充电桩,同时拆除原来的“飞线”,杜绝了安全隐患。安装完毕后,赵津对当事人进行了回访,双方均对此次调解表示满意,不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而且修复了不和谐的邻里关系。

  发挥纽带作用 人人都是调解员

  据介绍,海涵调解室在东海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发挥着纽带作用。调解室依托司法所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保持工作联络,按照工作重点为各社区调委会规划矛盾纠纷排查方向,指导各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成为东海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中心。

  随着人民调解工作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志愿者主动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他们以自身专长和满腔热忱为群众“会诊开方”,形成东海街道特有的“人人都是调解员”工作模式。目前,东海街辖区发现矛盾纠纷后,海涵调解室可以迅速组织起一支由调解员、网格员、楼栋长、社区民警、热心居民组成的调解团队,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拉近距离、找到症结、破除隔阂,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从而推动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海涵调解室通过推行“人人都是调解员”工作模式,不但壮大了人民调解员队伍,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居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大家的努力下,东海街辖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法治的种子在社区进一步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