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善河西 >> 善忆河西 >> 非遗传承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2019-04-28 09:48 来源:河西融媒 阅读量:46842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和技艺。它将残破、变形、腐蚀的古铜(银)鎏金器进行修复及复制,恢复器物原貌,并保留其传世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效果。

  这项技艺主要以金、银、铜、宝(玉)石、蜡、雕塑泥等为原材料,技艺方法和工具种类繁多、制作工序复杂,包括鎏金技术,套铸“双色”金属等古典技艺窍门,剔、刮、挫、拉、錾、铸、锻、钣、焊、钻等多种操作方法,需要设计图纸;塑型;制胶模;灌制;二次制模;二次灌制;修蜡型;组装蜡型、设定浇冒口;制作砂壳;脱蜡;焙烧;炼铜浇铸;清砂;焊接、整型、细工;鎏金;做旧共十六个步骤,一百一十三道工序,数百种工具。这种技艺涉及知识多,需要制作者掌握物理学、化学、冶金学、铸造学、表面工程学、痕迹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同时,该项技艺对作品最终要求高,造型、材料、痕迹、锈层都要符合原器物要求。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了鎏金技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为宫廷所独占,清末流至民间。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亦有近千年历史。清光绪年间曾经在内务府造办处古铜局给皇亲国戚铸铜器的“歪嘴于”在民间开办了“万龙合”修古铜器作坊,后来其弟子张泰恩(绰号古铜张)将“万龙合”改名为“万隆和”古铜局。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历史文物的掠夺和盗卖,文物修复业随之兴旺发展,张泰恩开始授徒,北京铜器修复开始形成了一种行业。解放后,张泰恩把技艺传给了张济卿(绰号小古铜张)。张济卿后收高英为徒(中国历史博物馆古铜器研究员)。1986年,罗毅(1956年—至今)拜高英为师,重点学习掌握了鎏金技艺,经过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和生产实践,掌握了全部技艺,并结合宝(玉)石加工技术、现代高科技手段,丰富了技艺内容,使其得以发展,成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他修复及复制的大量作品在内地及港台地区均有一定知名度,多件作品被雍和宫、灵光寺等处收存。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它使濒临失传的古代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古典技艺窍门得以恢复。使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古代器物得以保存。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艺的发展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研究价值、使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采取这项技艺修复或复制出的器物造型优美,铸造精巧,雕刻精细,铭文典雅,纹饰富丽,颜色夺目,反映了劳动人民极高的审美情趣,赋予人们美得享受,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鎏金技术发明历史悠久,而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更是提供了历史信息,复原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生存环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间习俗,成为历史活化石,对于订正史传,纠正错讹,补充无字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具研究价值、保存价值、保护价值。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于2009年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